声赞叹:“江东子弟多有才俊,好个人物!”黄歇哈哈大笑:“武安君好眼力。这是楚国大司马屈原。屈兄,这是武安君,正在夸赞你也。”轺车堪堪停稳,屈原肃然拱手作礼:“屈原见过武安君,见过两位公子。”
郊宴礼罢,暮霭沉沉。苏秦一行住进了驿馆,随行四国马队在驿馆外空地扎营。一切安排妥当,屈原派车马卫士来请苏秦赴自家庄园饮茶。魏无忌笑道:“今日先生初谈,涉及楚国利害,微妙处甚多,我等回避为宜。”苏秦见二人心中清白,释然一笑,也不多说,自带着荆燕去了。
屈原府邸,是一所庭院宽敞房屋很少的园林。其实也就是一大片草地,几片小树林,一片小湖泊,粗简之象绝不能与中原大国的精致庭院相比。只是草地树林中的几座茅屋,实实在在地别有情致,看得苏秦啧啧赞叹。黄歇笑道:“屈原兄特立独行,不爱广厦楼台,偏爱这草庐茅屋。”屈原笑了:“你倒是楼台广厦,湖光山色,却爱到我这野人居来。”苏秦慨然一叹:“占地百余亩,草庐三重茅,纵然隐居,亦非大贵而不能。天下多有贫寒布衣,几人能得此茅屋一住?”黄歇顿显尴尬,黧黑脸膛变得紫红:“此话怎说?原是小事一桩,先生当真也。”屈原却默默对苏秦深深一躬:“先生济世情怀,屈原汗颜。”苏秦心下赞叹,连忙拱手一礼:“苏秦唐突,敢请屈子见谅。”
骤然之间,苏秦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奇才。此人才华横溢,品格高洁,胸襟博大,志向高远,激情勃发,当真是楚国中流砥柱。有此人在楚国当政,六国合纵便坚如磐石,强秦光焰便会迅速暗淡。
三人在亭下饮茶一阵,陶碗相碰,汩汩饮下了一碗碧绿的茶水。话题自然进入合纵。黄歇先笑叹一句:“六国合纵,谈何容易也!”
“两位有话明说,苏秦不会套。”
“敢问苏子,六国合纵,相互间恩怨如何了却?”屈原立即发问。
“屈子洞察要害。苏秦敢问:以屈子之意,如何处置方为妥当?”
苏秦虚怀若谷,屈原不好再坚执其词,沉默有顷缓缓道:“为合纵计,此事不宜不管,又不宜清算,当有一个适当的处置,使列国都能接受,苏子以为然否?”
苏秦点头:“请屈子说下去。”屈原摇头:“言尽于此,方略还得苏子厘定。”苏秦略感意外。当然,方略由苏秦提出,楚国便有见机回旋的余地;若由屈原提出,则楚国事实上就变成了一种事先承诺。屈原不再继续,显然在国事上是练达的,并不稚嫩。面对如此人物,最好的办法是以真诚对真诚,磋商出可行之策。想到此间,苏秦一拱手:“不敢说厘定。苏秦之谋划与屈子一辙:不宜回避,不宜清算。大计是:秦国东出之前旧账,一概不提;秦国东出三年多来,中原六国间之争夺,一律返回原状。”
“也就是说,六国间只清结这三年以来的土地、城池?”黄歇插问一句。
屈原静心思忖,啪地一拍长案:“好方略!合纵在于抗秦。秦祸之前,一概不究。秦祸之后,争夺作废。如此,六国恩怨消解,唯余对秦仇恨。妙!”
苏秦道:“楚国三年来失地最多,所夺淮北几县又须退还韩魏,楚王能否接受?”屈原沉默良久,喟然一叹:“楚国之难,不在我王。先生明日自知。”
辰时日上三竿,郢都王宫的大殿里聚满了楚国权臣。
楚威王听了屈原的详情禀报,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单独会见苏秦,便下书召集了这次朝会,让苏秦直接面对楚国贵胄权臣说话。楚威王要借此考验苏秦的胆识才华,以便决定对合纵的参与程度。苏秦进殿时,大殿中鸦雀无声,大臣们目光炯炯地盯着这个红衣高冠大袖飘飘须发灰白却又年轻冷峻的当世名士,艳羡妒忌赞赏气愤,还夹杂着诸多说不清的滋味,一齐从锐利的目光和各异的神色中涌流出来。苏秦旁若无人,在内侍领引下从容走到案前就座。
楚威王轻轻咳嗽了一声,不疾不徐开口:“数月来,合纵之事已在朝野传开,我楚国尚未决定是否加盟合纵。先生身兼四国特使入楚,意在与我磋商合纵大计。今日朝会,便是议决之时。诸卿若有疑难,尽可求教于先生,以便先生解惑释疑。”寥寥数语极为得体,又留下了极大回旋余地。苏秦听得仔细,不禁暗暗佩服。
殿中片刻沉默,前排一位老人颤声发问:“老夫景珩,敢问先生,合纵抗秦,对我大楚究竟有何好处?先生彰明义理,公道自在人心也。”
“合纵抗秦,首利在楚。”苏秦从容道,“强秦东出,楚国先失房陵,再失汉水。两战之后,楚国迁都,江水上游与汉水山地皆成空虚。若秦国一军出彝陵[5],顺江直下,直指楚国腹心;一军出武关、下黔中,直逼郢都背后,楚国岂非大险?列位思之,秦国固然威胁中原五国,然可有一国如楚国这般屡遭践踏?方今天下,楚秦已成水火之势,其势不两立。秦强则楚弱,楚弱则秦强。合纵者,实是楚国借中原五国之力以抗秦,于楚国百利而无一害。唯其如此,合纵之利,首利在楚,列位以为然否?”
大殿中死一般寂静。苏秦丝毫
四、南国多才俊 楚王决意担当合纵轴心(2/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